日期:2023-08-21 16:26:28 来源:团结报
(资料图)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参加科举考试的都是文弱的知识分子,其实不然。在我国科举制度长达1200余年的演变过程中,武科曾长期存在,习武之人同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当政时期。应试的考生由各州举送,由兵部考试,考试的项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但是,时人对于武举并不重视,《新唐书·选举志》就说“其选用之法不足道”,其中关于武举的记载不过九十余字而已。
宋朝科举和唐朝一样也有武举,同样处于被冷落的局面。宋朝的武科开始于宋仁宗时期,他亲试武举12人,先试骑射,然后试策,“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可是不久就停止了。后来虽然也设立武学和恢复武举,以马射、步射、武艺、策略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内容,但是并不被人看重。直至宋孝宗时期才有所改观,武举在殿试之后和文举一样赐给黄牒,第一名赐武举及第,其余并赐武举出身。当时的武举只是为一些人提供进身之阶,并没有选拔出什么人才。
元朝政权以蒙古贵族为主,有自己的一套选拔和用人制度,科举制度处于中落期。到了明朝,科举制度达到极盛期。早在开国之前,朱元璋就颁布了“设文武二科取士”的命令,明朝建立后的1387年正式采纳礼部的建议,立武学,用武举。明宪宗时,武科像文科一样设乡试、会试。明武宗时,定武举试三场,第一场试马上箭,第二场试步下箭,第三场试策一道。其后,考试时间、内容、方式等又多次更改。到明思宗崇祯年间,采纳了大臣“以时方需才,奏请殿试传胪,悉如文例”建议,开始了武科的殿试,对录取者赐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
清朝建立后,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文武两科殊途并进。武科同文科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进行考试,被录取的人分别有武生、武举、武进士等称号。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三场:头场试马射,第二场试步射。马射、步射合格后,再试开弓、舞刀、掇石。以上考试称为外场。第三场最初试策、论,后改为默写《武经》,称为内场。武科乡试、会试虽有内场和外场之分,但是在录取的时候却以外场为主,内场形同虚设。武殿试是清朝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内容包括试策和考试马射、步射、弓、刀、石。从考试的程序看试策在前,但是甲第的先后却是以马、步射技勇成绩的高低为准。一甲三名赐武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武进士出身。武进士分别以武职录用,授予不同的官职。
清朝的武科同前代相比可以说更加完备,更加制度化,但是当时枪炮已在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清朝仍以落后的军事技术作为选拔武官人才的标准,其僵化保守由此可见一斑。到了晚清,鉴于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清政府于1901年被迫承认武科“所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下令“永远停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寿终正寝。(刘跃)
标签:
下一篇:最后一页
品牌展会
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