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遗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四川峨眉山打出“四张牌”

日期:2023-03-25 17:14:50 来源:天下峨眉

3月24日,第二届中国双世遗名山对话暨海外华文媒体“走读黄山·昱见屯溪”集中采访活动在安徽省黄山市主城区屯溪启动,在名山对话环节,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阙孝中从四个方面分享具有峨眉山特色的遗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做法。

峨眉山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世界双遗产。


(资料图)

近年来,峨眉山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永续利用”原则,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规体系,推动遗产保护传承,探索具有峨眉山特色的遗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融合牌:构建景城一体新格局

峨眉山景区坐落在峨眉山市西部,占峨眉山市幅员面积八分之一,40余年来,峨眉山景区与峨眉山市形成了“合则兴、孤则弱”的历史规律。

阙孝中说,2016年至今,峨眉山景区和峨眉山市按照“景城一体、权责一致”的工作思路,由峨眉山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兼任景区管委会党政“一把手”,实现在规划、项目、建设、管理、营运方面景城统一,在项目、资金、人才、土地、服务方面集聚要素。特别是景城共同成立文旅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使管理体制形成自上而下的全面融合和深度对接。

同时,抓住《峨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契机,推动实现景城融合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等无缝衔接,实现景城一体规划、共同保护、同步发展。

管控牌:推出严管严控新手段

峨眉山景区与峨眉山市黄湾镇国土面积高度重合,景区内现有村民1.98万人。2017年,峨眉山景区联合峨眉山市开展“两停一下山”工作,通过有序生态搬迁,景区常住人口将稳步下降,将更有利于开展世界遗产保护工作。

“我们严格实施分级分区保护,编制《峨眉山古建筑群保护规划》专项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规划体系。”阙孝中表示,为确保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该市正在积极筹备“一办一院一基金”。同时,深化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探索符合峨眉山实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阙孝中在第二届中国双世遗名山对话活动上发言

传承牌:探索传承发展新路径

峨眉山以“释、茶、武、药”为核心文化享誉全球。近年来,峨眉山以传承世界文化遗产为己任,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打造开发了富有文化内涵的文旅产品。

阙孝中介绍,结合世界遗产地资源实际,峨眉山推出先后推出等地域特色旅游产品,结合季节变化推广四季旅游产品,可以满足各类人群所需,由于丰富的文旅产品吸引,在疫情前的2019年,峨眉山实现了接待游客398万人次,达到一个高峰。

峨眉山景区已确立在“十四五”时期,把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作为根本目标,着力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力争到2025年,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成为带动区域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服务牌:展现优质服务新形象

阙孝中说,峨眉山景区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理念,建立景城联席会议制度,把服务环境打造成为比肩峨眉山风景的核心竞争力。

其中,投资2亿元建设西南地区首朵旅游专业化云,研发旅游数据和信息监测平台,开发“数游峨眉山”数字化旅游产品,建立景城一体指挥中心,可通过电子地图、视频、投影、变化趋势图等形式即时调用查看景区视频监控、实时票务情况等13项内容,实现可视化管控、精细化管理。

近3年来,峨眉山景区累计帮助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游客超过1万人次,涌现好人好事逾千起,收到锦旗、感谢信不计其数。

“未来,峨眉山将持续深化遗产保护和文旅产品开发,力争成为全国遗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我们希望能以此次名山对话为契机,共同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双世遗保护与发展之路。”阙孝中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牟雯静 责编:饶芬 审核:赵忆

标签:

品牌展会
全国巡演